古人有言:“少則得,多則惑?!?/span>
人生旅途,所持有限,輕裝上陣,方能走得更遠。
比起“多”,“少”才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。
“生活諸事不順,是因為有脾氣。苦了別人,也苦了自己?!?/span> 發(fā)怒是本能,制怒才是本事。遇事鎮(zhèn)靜自若,三思而后行,這就具備了對全局的把控力和主導力。 “如果你是對的,沒有必要生氣;如果你是錯的,沒有資格生氣。” 與其大動干戈,不如心平氣和,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和好心情。 放過別人,與自己和解。 不去計較,是最高級的品行;沉得住氣,方能成就大器。 《顏氏家訓》有云:“無多言,多言多敗,無多事,多事多患?!?/span> 當語言不能成為暖人心田的工具時,就可能會成為傷人害己的武器。 逞口舌之能的人,只會將自己置于洶涌的漩渦中。 多一些善意和包容,少一些口無遮攔,不但可以修養(yǎng)身心,更可以遠離是非災禍。 少說他人短處,是尊重。知而不言,是成全,維護了別人的尊嚴,也成全了彼此的情誼。 少說他人是非,是修為。一個遠大志向的人,精力都用在修煉自己,是沒有閑工夫來八卦別人的。靜坐常思自己過,閑談莫論人是非。 有這樣一則故事。 在一個偏僻小鎮(zhèn)上,據(jù)說有一個神醫(yī),能夠醫(yī)治百病。 有一天,一個少了一條腿,拄著拐杖的人來到這里。 人們議論紛紛:“難道他是想讓神醫(yī)再給他一條腿嗎?” 結(jié)果這個人停了下來,回答道:“我不是祈求神醫(yī)給我一條新腿,我只是想求他幫助我,教我沒有一條腿后該如何生活?!?/span> 許多時刻,我們總會在遇到麻煩時,習慣性地去抱怨。 其實,可以改變的,就竭盡全力去改變,無法改變的,就坦然地去接受和面對。 凡事都有兩面性,所謂的好壞,并不在外在的境況和遭遇,而是你內(nèi)心的狀態(tài)。 “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在做自己,而是在模仿別人,不是在過自己的日子,而是在羨慕別人的生活,不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,而是在抄襲別人的快樂。”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源,就在于比較,只要有比較,就會有心理落差,比來比去,最后的結(jié)果,就是挫敗感和自我否定。 生活中,我們常常只看到別人的風光,卻無視別人的滄桑,別人幸福的時候,你滿心羨慕,卻從不正視自己擁有的一切。 當下最珍貴的,就是你此時正擁有的,生活不在別處,恰在此處。 少一些比較,多一些珍惜,你才會收獲一份從容,一份快樂。 《道德經(jīng)》說:“少取方可獲得,貪多則會迷惑?!?/span> 追求少,方可獲得,追求太多,反而會被紛繁的選擇迷了雙眼。 欲壑難填。最難感知快樂的人,不是一無所有的人,而是永遠感到“缺乏”的人。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《蝜蝂》。 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。爬行時,無論遇到什么,就拿過來放在背上,漸漸地東西越來越重,但筋疲力竭也不肯停下,直到跌倒摔死。 生活不妨活得簡單一些,一味求多,不一定真的快樂。人的幸福應該來自內(nèi)在,并非向外索求。 心中真正的安寧,來自于簡單的生活和豐盈的頭腦,而非外在的奢靡與浮華。